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领会这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的写法)

领会了这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的写法,你将技高一筹!

萧疏的寒枝下,点缀着凝固的冰雪。阳光柔和,空中无风,清新飒爽。我们来到了北京,来到了还裹在岁末年初的清华。而岁末年初,本是工作最繁忙的时节。但就是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市委、市人民政府依然组织我们来到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集中脱产学习,倾听全国一流专家、学者的授课,希望我们能学有所成,在推进“五大工程”、实现“八新”任务中,多一份智慧,多一份成效,真可谓用心用情。我们感到非常幸运,但也感到责任的重大。对此,我有三点感想:

感想一:这是一次精神的提振。很多年前,我就看到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说过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后,我就产生了到清华看看的心愿。到清华,当然不是去看大楼,而是去感受那里的氛围,满足心中的一腔念想。这次的短训,虽然时间短暂,却也是满足了心愿。因为我们融入了清华的生活,看到了清华的水木,了解了清华的校史,抚摸了清华的人文,心情便为之愉悦,精神便为之提振。

感想二:这是一次知识的提升。这次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学习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旅游、媒体应对以及执行力提升等等,丰富而精炼,实用而受惠。授课的老师们,他们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经验丰富。他们的讲授,角度新颖,论述精辟,针对性强,易于接受,回味无穷。尤其是郭驰、赵均、李忠、刘书林、姜平等几位老师,他们的知识传授,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荡人心魄,让人启迪。


感想三:这是一次思维的拓展。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再加上郭驰教授的幽默风趣、李忠教授的点石成金、赵均教授的层层推进、刘书林教授的针砭时弊、徐焰教授的纵横捭阖、曾业松教授的沉稳扎实、杨照南教授的柔中带刚、尹鸿教授细致周密、姜平教授的直面现实,等等,都为我们注入了丰富的信息、实用的技巧和超前的思维。从边远山区,来到高等学府进行深层次培训,拓展思维,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内容。

通过各位老师辛勤、精彩的讲授,通过现场的观摩学习,启发很多,收效很大。我结合前面的三点感受,再谈谈几点想法。我的想法,就归纳为三个动词。因为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在人类所有的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就是动词!


第一个动词是“执行”。《左传》里边就有一句名言: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意思是:我们所从事的政务工作,就好比农民耕种田一样,从早到晚,大家都要不停地思考、担心,谋划去如何下种,担心它们的成长,忧虑它们是否有好的收成。谋划、担心、忧虑的前提,就是早晚都要去耕作,要“朝夕而引之”。不能只有思考,只有忧虑,必须去行动。况且,“行胜于言”又正是清华大学的校风。但是,该如何去行动呢?我们要将这次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进行分类整理、融合、消化,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内在本领。执行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地域、单位和个人的实际,做到有冷静但不能麻木,有热情但不能莽撞,有超前但不能胡来。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要脚踏实地,因地制宜。


第二个动词就是“创新”。创新也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动词,但如何创新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要结合各自的行动,去不断创新。是制度、决策的制定者,就要在机制方面敢于创新;是政务的管理者,就要在管理上寻求创新;是技术的参与者,就要在技术上寻求创新。在这次学习中,李忠教授讲授的旅游发展,对我们河池而言,确实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河池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朝着“见学旅游”去发展,把有色金属文化、铜鼓文化、民族文化、水电文化、地貌文化、生态文化等等,都要以文化的姿态,打造成“见学”之旅。发展旅游,要敢于异想天开、无中生有、点石成金,只要学会利用,无处不是旅游资源。


第三个动词就是“服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曾说过:每个人都应该以服务为目的,而不是以夺取为目的。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普通的称谓,叫“干部”。我所理解的干部就是“干活的那一部分人群”。一方面,我们要履行职责,为人民群众服务,注重发展民生,尽心为民谋福祉。另一方面,我们要转变思维,敢于躬身引进人才、服务人才。河池这些年发展滞后的原因,其中的一条就是人才的缺乏。在发挥我们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引进人才、服务人才、利用人才,使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服务,义不容辞。

在所有表述动作的句子中,动词就是核心。一句话的构成,如果没有动词,我们的意思就无法完整地表述出来;一项事业的完成,如果没有行动,就永远盛开不出鲜艳的花朵,就永远收获不到丰硕的果实。知也无涯,学无止境。每一次学习,都只是一个省略号。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学习上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学习。但愿,我们都能在建设幸福新河池的征程上,努力向上,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