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守护民生小确幸!烟台以数智赋能民生保障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四大原则,统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迫在眉睫的民生痛点问题和长期积累、复杂难解的民生堵点问题。
如何回应这些“关键小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民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烟台市大数据局立足数字强市建设职责,以数字智能赋能民生保障,为传统治理模式注入全新活力,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迈向新高度。
“我们通过建立低保对象、残疾人、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人群数字化档案,共享分析生存状态、婚姻状况、证件信息等30余项基础数据,帮助业务部门智能匹配、提高效率,确保民生服务公平可及。”市大数据局数据资源科科长苏家志介绍。
针对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破解防返贫动态监测效率低这一难题,市大数据局通过将民政、医保、卫健、农业农村、退役军人等17个部门44个接口数据汇聚共享,助力农业农村局建立起监测帮扶农户资产查验、新增帮扶指标监测预警和民生政策落实“数据池”,监测帮扶户信息比对由原来的2个工作日缩短为10分钟,提升了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效率。
同样,针对残疾失能人员政策关怀,破解基层数据不足、人员定位不清的难题,社区、村居工作人员通过烟台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自动比对的新增残疾人、死亡残疾人数据,可以快速建立符合要求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人员、残疾人大学生、重度残疾人等名单,实现“政策找人”精准适用。在医疗保险工作扩面提质方面,为破解政策落地普惠性差的难题,通过共享市医保局数据和基层基础人口数据,智能化筛选形成已经符合参保条件但尚未加入医保的人员名单,提高了服务推广的精准性,帮助基层群众享受到应有的政策保障。
城市更“智慧”,生活才更方便。为了让每一次服务更快更精准,市大数据局向系统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治理、平台应用开发等数字基础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民生服务体系。
“用证”是诸多服务场景中最为常见、常用的,尤其在跨区域办理时,如果能“通办”将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市大数据局融合业务系统平台,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贯通的数据平台网络,对基层治理所需数据“应返尽返”,推动基层治理服务更加人性化、多元化。比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与提供电子证照服务的“证照和数据服务中台”相融合,将身份证、不动产证、户口簿、结婚证等240余类电子证照下放至村居、社区,实现婚姻登记等常用服务事项跨域通办,满足了群众和企业办事多样化“用证”需求。
场景通了,部门之间也打破壁垒,实现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将医疗、民政、人社等多部门数据共享,持续夯实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数字底座,形成庞大的民生数据库。通过业务系统整合、数据挖掘与分析,深度洞察民众需求,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依据。在高龄老年人补贴发放工作中,通过对多部门数据的关联分析,自动汇总全市8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明细数据,自动比对形成高龄老年人补贴发放清单,让温暖及时送达。
针对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数字”还能帮助社区养老设施科学选址。莱山区黄海路街道后七夼社区就依托该智能体分析功能助力智慧养老,对老人年龄段、分布情况等数据进行精准测算,通过AI选址建设社区食堂,老年居民步行5分钟即可在家门口就餐,助力打造便捷的社区生活圈。莱山区推出的社区服务手机端,上线物业保修、居家养老、诉求反馈、二手交易等热点应用,搭建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实现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高效双向沟通,以数字化助推社区服务管理智慧化。
此外,在应急处置、乡村振兴上,“数据”始终在发挥“参谋”的作用。
“通过‘风险精准研判’功能,可以为应急指挥场景下科学治理决策、城市精细管理、安全风险预警等提供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苏家志说,比如,基层治理部门可依托该模块,根据辖区山体实际情况,将相关区域划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系统对该区域进行精准研判和深入分析,自动形成风险应对研判报告,为有效处置泥石流等应急事件、保障居民生产生活安全提供智慧化支撑。
在数字赋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上,构建起基于数据驱动的企业、行业、园区、区域运行“全景图像”。其中,福山区门楼街道将特色农产品产业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绘制“和美乡村一张图”,直观展示辖区内57个村、2.3万亩农产品种植情况,对45家农业合作社、企业电商平台进行全方位分析与客群细分,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促进产销融合发展。
大数据赋能民生服务,守护市民生活的小确幸。下一步,市大数据局将继续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在数字赋能民生保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市民生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通讯员 孙文杰
责任编辑:赵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