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到火锅盆烫伤好友 被索赔20万元

制图:陈欣(豆包AI)
一场为共同朋友乔迁新居举办的火锅暖房宴,却因一场意外让八年挚友陷入长达两个月的纠纷。在吃火锅中,小文不小心导致小庆深二度烫伤,面积达体表的8%。在双方因20万赔偿金额僵持不下之时,龙华区司法局的调解力量及时介入并圆满解决。截至今年,龙华区受理人民调解案件超5000宗,调解成功率96.4%,创新推行“1+1+N”调解新模式。
小文胳膊肘撞到火锅盆
沸腾的红油烫伤好友小庆
“医生说伤口可能留疤,我这后半辈子怎么见人?”近日,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人民调解室里,小庆攥着二级烫伤诊断书,声音因愤怒剧烈颤抖。对面的小文埋着头,额前的碎发遮住泛红的眼眶,指节捏得发白:“我不是故意的……可你要二十万,我实在拿不出。”
小文与小庆是相识八年的挚友。今年盛夏,共同好友小江乔迁新居,特意邀二人来家吃火锅暖房。
据小江描述,小文酒量本就一般,当天却被气氛感染,连干了六瓶啤酒,说话渐渐含糊不清。“他起身想去洗手间,大概是脚下发飘,胳膊肘一下子撞到了电磁炉上的火锅盆。”刹那间,沸腾的红油汤汁带着滚烫的热气泼洒而出,坐在对面的小庆来不及躲闪,滚烫的液体瞬间浸透了他的短裤,顺着大腿往下流。“我当时就听见他‘啊’地惨叫一声,赶紧扒开裤子看,大腿上已经起了一片燎泡,手臂上也红得吓人。”
送医后,小庆被诊断为深二度烫伤,面积达体表的8%,仅前期治疗费就花了1.2万元。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医生告知伤口愈合后可能留下永久性疤痕。“我夏天再也不敢穿短裤短袖了,前段时间女朋友还因为这个提了分手,觉得我身上的疤太吓人。”小庆说。
伤者小庆提出20万元赔偿
小文称只能承担5万元
双方首次协商不欢而散。小庆提出20万元赔偿,包括后续祛疤费用、误工费和精神损失;小文则认为意外并非故意,自己刚买了房,每月要还房贷,最多只能承担5万元。“八年的朋友,在你眼里我就值5万?”小庆的质问像一根刺,扎得小文红了眼眶:“我是真的拿不出那么多,总不能为了赔钱把房子卖了吧?”
负责调解的调解员和调解社工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让两人分开,各自倾诉内心的纠结。经过梳理,调解员和调解社工意识到,这场纠纷的核心从来不是“多少钱”,而是“情分被伤透了”——小庆觉得小文不够重视自己的痛苦,小文则觉得小庆不顾多年情谊狮子大开口。于是,他们决定采用“法律+情感”双轨调解法:调解社工先向小文出示《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条款,明确“醉酒导致他人损害需承担赔偿责任”,让他明白法律层面的责任边界;同时拿出小庆的医疗账单,逐笔核算合理费用,剔除掉过高的私立医院祛疤项目,“你看,三甲医院的激光祛疤疗程大概3万元,加上已花的1.2万治疗费,再算两个月的误工费,总费用约6万元,这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在调解员调解下
小文一次性赔偿7万元
就在这时,调解社工展示出一张老照片——那是三年前三人毕业旅行时的合影,照片里的小文和小庆勾着肩膀,在海边笑得一脸灿烂。“那天小庆突然发烧到39°C,是小文背着他走了两公里找医院。”调解社工轻声说着照片背后的故事,“你看当时小文累得满头大汗,却还对着镜头笑,说‘哥们不能丢下你’。现在这份情谊其实还在,只是被伤痛和焦虑盖起来了。”
这句话像钥匙,打开了两人尘封的记忆。小庆突然红了眼眶:“其实我也不是非要20万,就是觉得他出事后一直躲着我,好像不想负责,心里特别寒。”小文立刻接话:“我不是躲,是不知道怎么面对你,每天都在想怎么凑钱……我明天就去医院陪你换药,祛疤的钱我去跟亲戚朋友借,一定让你好好治疗。”
最终,在调解员和调解社工的见证下,双方达成协议:小文一次性赔偿7万元,分三期支付;每月至少陪小庆复诊一次;若后续疤痕修复费用超出预算,两人共同承担。签字时,小文主动握住小庆的手:“等你好了,咱们再聚一次,我请你吃清汤锅,再也不碰红油了。”小庆眼眶微红,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到时候少喝点酒。”
这场持续两个月的纠纷,最终在调解员的法与情的引导下圆满解决。
调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人民调解,就像一剂温和的良药,既能以法律为尺厘清责任,又能以情感为桥唤醒初心,让被矛盾“烫伤”的情谊,在理性与温情的呵护下,重新愈合、生长。
观察
解锁调解成功率 96.4%背后的突破
在日常生活中,像小文与小庆因朋友聚餐引发的烫伤纠纷并不少见。这类看似普通的民间矛盾,若处理不当,不仅会让多年情谊分崩离析,更可能导致矛盾升级、事态恶化。此时,人民调解便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力量——它能将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方式,在法律框架内兼顾情感温度,帮助双方当事人摆脱矛盾纠缠,达成彼此认可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人民调解的核心,在于平衡“情”与“法”的边界,更在于创新方法策略、凝聚社会合力。在实际调解工作中,调解员往往会从情感共鸣入手寻找突破口。例如,面对小文与小庆这样的老友纠纷,工作人员拿出二人多年前的老照片,重温共同经历的患难时光,唤醒彼此心中的友情记忆,为理性沟通搭建情感桥梁。这种“以情破冰、以法护航”的思路,正是人民调解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所在。
深圳的人民调解创新实践正不断走向深入。截至今年,龙华区受理人民调解案件已超5000宗,调解成功率高达96.4%。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龙华区司法局将“调解优先”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不懈努力——创新推行“1+1+N”调解新模式,构建起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比如,打造“一街道一品牌”调解工作法,推动调解经验的个性化、本土化创新,并探索建立重点案件会商机制与法院委托案件、商事调解对接机制,让调解工作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组建律师、乡贤、网格管理员等多元化调解队伍,让专业力量与民间智慧形成合力。以龙华区金牌调解室——李金勤个人调解室为例,自2022年挂牌以来,该调解室累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00余起,涉案总金额突破3000万元,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不仅是龙华区,深圳其他各区也在人民调解领域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路径。在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有一支专啃“硬骨头”的金牌团队——“李饶调解工作室”,自2018年8月成立以来,凭借核心调解员李饶深厚的群众根基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已然成为辖区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和群众信赖的金字招牌。
在宝安区航城街道黄田社区,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墙上挂满了锦旗。作为深圳首个社区级“多元调处暨诉讼服务工作站”,航城街道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共筑“诉源治理”新格局,实现矛盾纠纷“在家门口解决”,增强调解结果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有效降低群众诉讼成本,并将优质司法服务延伸至社区末梢,打造出航城街道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元调处工作样板。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福田街道聚焦群众诉求,探索将分散的“千条线”有效织成一张完整的治理网络,打通条块割裂的堵点,化解社会运行的痛点,通过“小调解”撬动基层“大治理”。
深圳各区的人民调解创新实践充分证明:当调解工作兼顾法律的严谨与情感的温度,当创新机制与专业队伍形成合力,就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根基。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