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鲜报|致敬守护!5位文保领域代表谈文明传承

“作为一个基层的文博工作者,我希望用考古和文博人的初心来丈量大地。”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从工作一线到见面会现场,王龙等5位代表朴实无华,谈起工作如数家珍、尽显热爱。他们是文保领域奋斗者的典型,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用梦想传承文明薪火。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全面开展,“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7批次211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每一项成就背后凝聚着无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智慧与坚守。

“丈量大地”,是来自新疆的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王龙的梦想,也是他的日常。他曾用一年的时间带队走遍吐鲁番的山山水水,共调查了1108条坎儿井。

“我作为吐鲁番区域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指导员,牵头组织实施了吐鲁番北部天山区域天山孔道专项调查项目,带领大家走遍了北部天山的每一个峡谷、每一个河湾,新发现古墓葬、古遗址、古岩画、古建筑74处。”提起最近的收获,王龙充满骄傲。

择一事,终一生。对于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宋淑霞来说,讲解敦煌20多年,就是“架起现代和古代文明之间对话的桥梁”。她一直记着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一句话——“讲解员的素养决定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

“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在文化弘扬的岗位上不断探索和前行。”宋淑霞说,“未来,我会不断地践行和弘扬莫高精神,为敦煌文化弘扬事业作出自己新的贡献。”

2024年6月7日,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游客参观莫高窟复制洞窟第276窟壁画。 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皮肤黝黑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三级研究馆员夏格旺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近30年,参与近100个项目的田野工作。

面对记者,夏格旺堆兴奋地报告了一个喜讯——由他主持考古工作的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上周入选了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经过最近几年的考古工作,西藏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属时代考古领域有很大的突破。”虽然高原条件艰辛,夏格旺堆仍期待,在西藏考古田野工作和文物保护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出土的第一期遗物(骨器和石器)。新华社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有人用脚步追寻历史,有人用匠心传承文明。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看来,文物保护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

“我们的文物援外工程项目道路越走越宽,为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经验。”刘汉兴语带自信。

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刘汉兴的足迹遍布亚洲,一次次修复人类瑰宝。

古老文明绵延至今,有一代代人的矢志追寻,也有一代代人的接力守护。

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受到舅舅的影响,成为了村里首批长城保护员。

上世纪80年代,刘红岩的舅舅义务在长城上捡垃圾、找文物,劝阻不文明的行为;如今,刘红岩每天都要走上十多公里的路程,监测险情、清理石阶、拾捡垃圾。巍巍长城,世代守护,令人动容。

“我热爱长城,我的家人也热爱长城,包括我们全村的人都热爱长城。”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到一群人,刘红岩亲历的长城故事,是一个民族守护自身珍宝的缩影。

交流过程中,王龙讲述起老乡积极配合文物普查的故事,用了一句话总结:“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第一守护人。”

巍巍华夏,壮丽山河。文明如水,浸润无声。

致敬每一位“文明守护者”,中华瑰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策划:陈芳

记者:徐壮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