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公园+”让城市更city

打卡巨型彩色气球,参与一场露天电影首映礼,逛逛“藏”在绿地之下的潮流买手店……如今,北京一批城市公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为市民解锁幸福生活的更多可能。

公园成为新顶流,是市民需求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建设,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公园星罗棋布。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城市生活“松弛感、自然感”的向往以及“微度假”的需求日益强烈。对于家门口的公园,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逛”,而是渴望更丰富、更多元、更具体验感的活动内容与消费场景。城市管理者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并从政策层面给予积极引导。从国家出台《城市公园管理办法》鼓励公园开展配套服务经营,到各地因地制宜推出精细化指导政策,都驱动着公园管理运营理念革新。

思路一变天地宽,今天的“公园+”的模式正衍生出生动实践。首先“加”的是内容与体验的深度融合,公园不再只是静态的风景,而是成为动态的城市文化舞台。公园里的各类快闪活动、影视动漫嘉年华乃至捕虫观星之旅……各类高品质的文体娱活动被植入绿色空间,让公园的功能向社交与情感延伸。

公园“迎新”,必然会“去旧”,当下许多公园的加法巧思也体现在对存量空间的智慧活化上。公园里一些曾经闲置的老旧物业,通过“腾笼换鸟”,摇身一变成为别具一格的茶楼、书吧乃至潮流商业综合体,这不仅提升了公园的服务水平,更让历史沉淀与现代生活方式在空间中和谐共鸣,并有效扩大了消费需求、带动了消费升级。

“公园+”的探索是一项考验精细化治理能力的系统工程,核心要义是如何平衡好经营业态与生态环境、公共属性的关系。对此,北京的做法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守住生态底线,二是坚守公共属性。比如,公园在引入商业业态时,要重点考量其对公园环境与公共秩序的影响,保证公园绿化率和生态性;比如,公园所有经营业态都应围绕大多数市民的需求,以服务提升为导向植入绿色消费。总之,“公园+”不是简单地将商业要素一“加”了之,而是以市民福祉为导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通过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共赢,推动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公园做加法,加出无限可能。乐见越来越多的公园从单一的城市“绿肺”拓展为复合的城市“心脏”,为市民提供更多元的生活体验,为城市增添更丰沛的文化活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