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对“网红医生”不可轻信

“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日前,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醒网友不要轻信“网红医生”,谨防上当受骗。

近些年,互联网医疗科普之风正盛,有短视频平台发布数据,仅过去一年,平台就新增1.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其中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并不少见。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人挂羊头卖狗肉,嘴上讲的是科普、心里想的是生意。此前曾有报道,不少医疗科普账号背后有着相似的运作链条:医生负责出镜讲解,运营部门负责出剧本、编故事,客服部门负责拉动流量,最终目标,要么是带货医药产品,要么是将粉丝转化为医院患者。

理解了某些“网红医生”的流量操作,过去的很多乱象便有了合理解释。正如不少人吐槽的,常能刷到离谱的“跨专业科普”。男科讲美肤、心内讲脱发、骨科讲妇科……什么有关注度就拍什么,盲目跨界导致“伪科普”“伪知识”层出不穷。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穿白大褂出镜的,甚至都不是医生,只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大量输出的危言耸听的内容,严重损害着医疗工作者的形象与公信,更有可能给普通人的健康决策带来误导。

“伪科普”“假医生”之所以大行其道,正是利用了公众普遍存在的健康焦虑。医疗知识专业性极强,对于普通人而言,说白话讲故事更容易入耳入心。近些年,有关方面持续加码治理网络谣言,但医疗健康类“伪科普”被认定为谣言并非易事。毕竟,很多健康话题本身就有相对灵活的解释空间,很多博主为确保合规,一边刻意放大几率极低的个案,一边又尽可能避免极端表述。即便被认定为谣言,也只是删视频了事,相比得利实属不痛不痒。

治理医疗科普乱象需多方合力,除了主管部门,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载体,平台更应主动担起责任。数据显示,某平台医疗科普视频一年收获30亿次点赞,19.3亿次收藏,“流量越大责任越大”不是空话。一方面,要严把“入口关”,加强健康领域创作者资质审核认证,防止那些摆拍营销的账号作乱。另一方面,面对如此旺盛的医疗科普需求,平台也应充分盘活技术手段,加大权威内容的曝光度、触达率,为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机会,让“真科普”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专业人士跨界更应坚守底线。遏制流量冲动,以医者仁心,帮助更多人了解和预防疾病,整个社会都将因此受益。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