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这里培养出一批抗日骨干

新学期开始,课间铃声响起,河北省深州市旧州中学的操场上满是奔跑嬉闹的学生。谁能想到,这片青春洋溢的校园,80多年前曾是点燃冀中抗日烽火的摇篮。冀中抗战学院原址就位于如今的旧州中学。岁月更迭,曾经的青砖校舍早已消失在时光里,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几净的校园。
抗日战争时期,燕赵大地上诞生了一所意义重大的学校——冀中抗战学院。1938年,地下党员杨秀峰受邓小平同志指派,前往冀南筹备冀南行署,冀中区党委领导得知后,力邀杨秀峰留驻冀中,筹备冀中抗战学院。经多方商议,最终决定由冀中牵头,联合冀南、冀西合办抗战学院,培养抗日骨干。杨秀峰是大学教授,在教育界有很大影响,这是争取各方知识分子的有利条件。1938年7月,学院开始招生,8月起正式开学。学院共举办两期,招收约2700名学员,学制三个月。冀中抗战学院以“一切为抗战服务”为办学方针,为冀中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然而,因时间久远和保护不到位,冀中抗战学院的建筑遭到严重破坏。2024年初,“益心为公”志愿者耿彦钦向深州市检察院反映:“冀中抗战学院对中国抗战胜利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如今知晓这段历史的人日渐稀少,这份记忆的断层实在令人忧心。期盼检察机关能加强对这一红色资源的系统性保护,让红色根脉在新时代永续相传。”
深州市检察院得知该线索后高度重视,2024年6月,该院与深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旧州中学等单位召开座谈会,大家表示将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推动冀中抗战学院纪念设施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不过,深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推动落实中遇到了难题。“遗址现存的可考证实物遗存严重匮乏,客观上存在保护难度。”该局副局长郭英在检察院与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联席会议中说道。
今年5月,针对当前遗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历史价值认知不足、保护措施缺位、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深州市检察院向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完善保护规划,推动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依托“府检联动”工作机制,深州市检察院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设立“红色革命文物管理保护工作站”,出台《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协作办法》,建立线索双向移送、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协同共治效能。

图为深州市博物馆对冀中抗战学院教室场景的复原。
截至目前,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已征集到冀中抗战学院有关红色史料实物53件,搜集到有价值的文史材料15万余字,确认学员真实身份57名。深州市博物馆对冀中抗战学院的历史设置了专题展厅,让更多人铭记那段抗日烽火。
“过去,学生们只知道这里是冀中抗战学院旧址,却对其历史底蕴知之甚少。”旧州中学校长魏增路感慨道,“如今,在深州市检察院与多部门的群策群力下,我们看到了冀中抗战学院保护的成效,学生们也深入了解了那段峥嵘岁月,真正感悟到抗战历史的精神脉络。”
抗战档案
冀中抗战学院
1938年5月,为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培养抗日骨干力量,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冀中区党委联合冀南、冀西地区,在深县(今深州市)文瑞书院旧址创办冀中抗战学院。杨秀峰任院长,吕正操、黄敬等担任学院董事会董事,学院分设民运院和军政院,分别培养地方党政干部和军事人才。1938年8月,冀中抗战学院正式开学。这所革命学府以“一切为抗战服务”为办学方针,成为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相媲美的革命摇篮。1939年初,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2月侵入深县,将学院校舍占为兵营和养马场,建筑被毁殆尽。学院被迫提前结业,第二期1300名学员紧急转移至饶阳、安平边界集结,部分学员加入八路军120师教导团,跟随贺龙部队在冀中平原与敌人周旋。学院虽仅办学半年,却培养了约2700名学员,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检察日报 杨容华 郑佳 卢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