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名中外媒体记者走进烟台 感受山海间的烟台魅力

水母网4月30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王修齐)4月28日至29日,“中外记者眼中的仙境烟台”主题采访活动举行。来自非洲、中东欧、亚太等地区39个国家的百余名中外媒体记者赴烟台进行实地采访,感受仙境烟台的别样魅力。

首站采访团便登上位于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的“耕海1号”,感受“蓝色粮仓+蓝色文旅”的新模式。“耕海1号”现代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是山东海洋集团投资并参与设计研发打造的重点项目,是装备型海洋牧场建设“山东标准”的唯一试点项目。

登上“耕海1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800米、宽5米的廊桥。廊桥中间围起的海域,水深约10米,水平面4万平方米,共40万立方米水体,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养殖水体。经廊桥漫步到智慧渔场,这里是“耕海1号”一期项目。直径40米的三个大型圆形网箱呈旋转组合,宛如三朵绽放的海上花朵,构成直径80米、总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养殖空间。年可养殖斑石鲷、真鲷等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堪称“海上巨型粮仓”。

“烟台是一座非常有活力的城市,这里的海一望无际,大家也很友好,我很喜欢这座城市。”南苏丹国家电视台记者曼瓜克·阿布克·奥古斯蒂诺·安尤翁说。

“这里采用‘5G+海洋牧场’发展模式,5G信号稳定覆盖,能够提升养殖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幅降低养殖成本。”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安全管理部高级经理赵全福介绍。看到正在投放鱼苗的作业机器,采访团成员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来。让他们感到惊奇的是,平台搭载的自动投喂系统可根据鱼类生长周期和环境变化精准投放饲料。

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独立制片人帕特里夏·埃萨米·卢巴在“耕海1号”休闲垂钓区钓上来一条黑鱼。“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钓鱼,这感觉太奇妙了!”

走进“耕海1号”二期,海星造型的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引得采访团驻足。南非进步独立新闻社的主编弗朗斯·塞洛·马查特表示,“耕海1号”太棒了,感觉看到了一颗“宝石”,中国的建筑水平实在惊人!

步入海洋渔业科普展厅,仿佛穿越到了未来海洋世界。蛟龙号VR体验舱带人身临其境感受深海探险;“深海电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模拟海洋下潜过程;AI互动装置详细解读海洋生态与渔业科技……冈比亚国家广播电视台记者卡迪嘉·博库姆说:“我喜欢这里的高新科技,既环保又高效,实在太赞了!”

29日,采访团一行来到芝罘区,漫步所城里、朝阳街,聆听烟台的历史回响。

在所城里非遗馆,采访团探访了螳螂拳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发源于山东莱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拳法模仿螳螂动作并结合武术攻防技巧,因而得名“螳螂拳”,烟台是至今全国螳螂拳传承和发展最盛行的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螳螂拳第九代传人于永波为采访团进行了书法和螳螂拳表演,让采访团连连惊叹,有的外籍记者现场就跟于永波学起了螳螂拳。

在所城里烟台剪纸工坊,国家级非遗烟台剪纸项目传承人梁巧艳向采访团介绍了她的非遗创新之旅。大家和她一起挥舞着手中的剪刀,剪出了一幅幅“我爱烟台”的剪纸。

嗅着葡萄酒香,采访团一行来到烟台山脚下,漫步在朝阳街上,感受烟台开埠文化。这里荟萃了几十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是近代最繁华的商业街。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采访团一行对于烟台的历史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烟台山的京剧艺术馆前,两位京剧小演员扮上青衣和老生,又将采访团一行带到了烟台百年历史的梨园芳华中。

塞族共和国广播电视台国际交流与推广部主任安娜·沃伊诺维奇非常陶醉,她说:“我随身带着相机,拍摄了很多视频和照片。我很高兴能把这些分享给我国家的民众,而且我确定他们会喜欢,因为这里太令人惊叹了。”

来自斯洛伐克《真理报》《话语报》《主要日报》的专栏作家卢齐亚·胡宾斯卡表示,这两天的行程让她觉得很新奇,如果问她要不要待在烟台,她的回答是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