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应对“对等关税”,中国政策空间充足

特约评论员 谷喻

近日,美国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受此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剧烈波动。4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央汇金公司发布公告,将持续支持和增持ETF规模和力度。中国版类“平准基金”浮出水面,有助于增强信心、改善预期,将起到资本市场“稳定器”作用。美国加征关税使得外需不确定因素加重,可能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冲击。我国宏观政策扩内需力度有望加大,将有效对冲外需减弱的影响,促进经济保持稳健运行。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充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而言,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赤字率按4%安排,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赤字规模预计将增加1.5万亿元以上;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今年计划发行1.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3000亿元;提升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新增额度,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000亿元,将支持地方政府补充综合财力;稳步推进“6+4+2”化债方案,今年计划发行2万亿元再融资债券,一季度已经发行了1.6万亿元,能够稳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低于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的财政可用空间。应对“对等关税”,年内还可以继续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如果增发5000亿元到1万亿元新增国债并积极落到有效项目,能够撬动内需近1万~2万亿元的需求扩张,将能够有效缓解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外需减弱冲击。

其次,消费成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中之重。今年我国出台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围绕提升消费能力、释放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保障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部署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重点和具体措施。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金额较去年增加了1倍,范围扩大到手机、平板等电子消费产品。深化生活服务、文体旅游消费场景建设,培育银发消费、服务消费、冰雪消费。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国货“潮品”等热点,发展“人工智能+消费”、低空消费、首发经济等。

今年的宏观政策将强化民生导向,从“供给+需求”双侧发力,着力于破解制约消费痛点堵点问题,促进消费市场增量提质。需求端,通过“增收”与“减负”双路径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振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增收层面,将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推动农民增收,破解居民消费的底层难题。减负层面,将加大财政对生育、教育、医疗、养老、低收入及失业人员的保障,减轻居民负担。供给端,针对服务消费、大宗消费、新型消费等不同领域,围绕“提质升级”制定了全方位、综合性举措,推动优质消费供给增量扩围。

再次,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更加注重投资效益的提升。资金来源上,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规模,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贷款等资金。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比去年多增350亿元。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力度,并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重点支持“两重”建设。投资项目上,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一方面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顺利收官,另一方面谋划做好“十五五”项目储备。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内容,着力点不仅仅是投资规模的扩大,更是投资效益的提升。重点围绕新质生产力,推动“两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及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二是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可以出台一系列更具针对性和力度的政策,积极鼓励产学研之间展开更为紧密且深度的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未来,随着“两创”政策的持续推进,会有更多像DeepSeek这样的创新主体不断涌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