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下的烽火记忆⑥| 舒英杰:智斗鬼子在龙潭
为历史存证,为英雄留像。让我们铭记96岁抗战老兵舒英杰的故事——
智斗鬼子在龙潭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金鹏 易君蓉 谌孙存
在溆浦县小横垅乡罗丰村,一座白色平房小院静静矗立路边——这里,是抗战老兵舒英杰的家。离此不远的龙潭镇,曾是湘西会战中一场重大战役——龙潭战役的发生地,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终局主战场。

舒英杰向记者展示他获得的抗战勋章
8月22日,记者走进这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小院。96岁的舒英杰老人早已正襟危坐,脊背笔直,等候我们的到来。谈起抗战岁月,他神采奕奕、目光炯炯,将我们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重现那段军民情深与抗战记忆。
智勇周旋
舒英杰,1929年9月17日生。14岁时便离开学校,加入第八游击中队担任通讯兵。他所在的第八游击中队职责是在补给线上歼灭日军,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作战。“日军来得多,我们就躲;来得少,我们就打。”当时,不少龙潭当地百姓也自发参与救援,日军陷入孤立,最终见势撤退了。老人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后来,他被安排去守电线,负责通信安全。他还回忆起一次深夜行军的故事:一次随部队夜行,他不慎跌入深坎,战友毫不犹豫跳下去将他托举上来。上去后,他的脚已无法行走,战友便一路背着他抵达目的地。到达后,他在一户百姓家中沉沉入睡。醒来时,大部队已经开拔,身边只剩下几名伤兵。家中老板娘的两个孙子已数日未进米粮,负责补给工作的舒英杰毫不犹豫地将自己随身带的一桶米拿出来,与他们同煮共食。饭后,老板娘说:“这两个孩子,你带走吧。不带走,他们也只剩饿死一条路了。”听到老板娘的恳切要求,舒英杰只好答应了。
鱼水情深
舒英杰带着两个孩子继续前行,寻找大部队。途中在一处茅草屋歇脚时,他瞥见一些穿长衣的人影,顿生警觉:“这战区怎会有如此打扮的人?”急忙招呼大家关门。再细看,才发现是部队战友乔装前来寻他。归队后,舒英杰想将两个孩子送回家中,不忍心让他们上战场,但他们执意不肯。最终,他将米袋中一半的米留给他们,才劝其返家。部队持续东进,每到休整便借宿百姓家。舒英杰眼中泛起暖意,忆起一位悉心照料他的老奶奶,不仅收留他住宿,还日日为他腿伤换药。“部队临走时她拉着我问:‘孩子,你要是想家,就留在我这儿吧。’”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尽管腿伤未愈,舒英杰仍坚持随部队行进。直至抵达邵阳,终于迎来抗日战争胜利的喜讯。龙潭战役历时二十八天,大获全胜。抗战结束后,舒英杰随部队整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频立战功。
忠厚传家
军旅生涯也深刻影响了他对子女的教育。舒英杰共有三子一女,女儿舒彩凤告诉记者:“父亲是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人,时常教导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他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肯吃亏、懂得为他人着想。舒彩凤说,父亲特别重视承诺。小时候,有一次父亲交代的事情,哥哥忘记做了,回家便受了责罚。“小时候爸爸特别关注我们的学习,经常带着我们几个坐在火塘边大声朗读。”舒彩凤回忆,爸爸从小教育他们要认真读书、走出家门,既为家庭争光,也为国家奉献。舒英杰在部队历练出的坚毅与公正,也让他成了家族中最受信赖的长者。小辈们闹了矛盾,都爱找他来主持公道。“我们参加革命,就要经得起考验,现在就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了。”说这话时,舒英杰语气铿锵,眼中充满骄傲。

采访结束后,舒英杰向我们行军礼
采访结束后,舒英杰向我们行军礼采访结束时,他眼神坚定,抬手向记者行了一个标准军礼,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风骨和对党的忠诚。老人慈祥地挥手目送我们离去,那道挺立在院门前的背影,依旧守护着这段永不褪色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