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在革命老区黄土镇,感受一场“山乡蝶变”

地处武陵山脉大山深处的革命老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黄土镇,这是一座乌江流域生态良好、流淌乡愁的土家风情袖珍小镇。漫步文明有序、崇尚礼仪、古柏参天、花树竞秀、店铺林立、商贸活跃的沧桑小镇,安宁、祥乐、幸福的氛围在这里弥漫;老街小巷深处,皎洁的月光下,感受土家婚事的欢乐魅力,依恋、感恩与忧伤情怀贯注的土家哭嫁歌声从吊脚木楼里飘来,亘古不变地吟唱与演绎着一场荡气回肠的山村爱情曲!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黄土镇鸟瞰图。

这里,山青,水绿,天清,气爽,奇峻挺秀的苍翠山峦是她丰盈的底色。其境内美丽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峰连绵,层峦叠嶂,河谷深邃,山涧清泉,溪流飞瀑,恬静幽深,恰似一方人间仙境。

走进麻阳河这一部自然天书,一路芬芳。置身茫茫林海深处,一切都显得恬静与安详;循着清静幽深的百叶铺就的小径,聆听远古的神奇传说、潺潺的溪流琴声、清脆的婉转鸟鸣,这里远离世俗,让人疲惫的心灵得到净化,得到安顿。麻阳河,让人流连忘返。

黄土镇历史文化悠久,红色文化、儒家文化、巴蜀文化、土家文化、生态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积淀了具有乌江地域特征且独具魅力的多彩地域民族文化。这里的基础教育历史悠久,曾经一度享有盛名。

小镇新街一角。

老码头、古村落、盐油驿道、传统民居、小桥流水,水如罗带,诗意耕读,炊烟人家,田畴新景,黄土镇是一处散发历史人文韵味的地方。行走古镇,街巷肌理自然生成,不必刻意取景,便可留下一幅颇有质感的古镇剪影。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李先生在小镇定居经商已20余载。他对记者说,他是福建人,但第一次来到黄土镇就喜欢上这里。因为热爱,他乡也成故乡。而小镇人民自古以来奉行的“来者皆亲,居者即邻”友好共处传统良俗,深得南来北往的各界人士的称赞。这,或许正是“信用村镇”——黄土小镇百年以来商贸活跃、诚信远扬的内秀元素之一!

1934年间,红三军曾经在黄土镇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是这个生态文明小镇最鲜明的底色。为了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黄土镇一直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强化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加强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让社会各界在重温历史中感悟革命精神、深化家国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如今,红色文化已成为滋养黄土镇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团结、坚持、信仰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英雄果敢、忠诚坚定的红军精神在赓续弘扬中传向远方,为这片红色热土持续注入生机活力。坚持发挥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乡村文旅新地标,为打造乌江流域文化风情小镇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周边游客在享受天纵美景的同时,深切感受到这座历史悠久的山村教育小镇的深厚文化底蕴。

革命老区黄土镇,既有百年古镇的人文底蕴,又有现代城镇的蓬勃朝气。古韵与新风共舞,共同构成了这个武陵山区土家小镇的新生图景。

党建引领不停歇 红色黄土焕生机

一场春雨后,在这座充满希望的山乡小镇,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黄土镇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连通北部片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北部片区商贸繁荣的集镇,辖区10个行政村位于国家级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面积167.74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155个村民小组,人口5400户21005人。辖区有酒店(宾馆)9家,餐饮店20余家。主要有黄土高原绿茶、珍稀白茶,黄土黑豆子、灰豆腐,土蜂蜜,黄土白山羊、黄牛等特色产业。

2024年来,黄土镇立足镇情,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核心,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着力强基固本,在组织建设上谋实效。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建强基层组织、做实基础工作。深化理论学习武装。结合“理论宣传二人讲”,鼓励党员干部争做党的创新理论领学者、争当民生政策宣讲人。抓实综合素质提升。常态化开展“不担当不作为干部”专项整治,定期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围绕党建、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开展擂台比武,结合村干部日常工作情况,严格落实“周调度、月汇报、季考核”机制,差异化分配绩效,全力营造村“两委”干部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的浓厚氛围。抓牢镇村干部培育。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外培”+“内引”机制,以贵州网院、镇党委党校为媒介,多形式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业务培训,组织村干部到周边乡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全力提升业务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截止目前,培养村级后备力量63人,发展预备党员7名,派出镇村干部外出学习40余人次。同时,定期组织青年干部召开座谈会,让年轻同志多渠道克服“本领恐慌”,持续锻造青年干部能说会写敢做的能力素质。

黄土镇雪花村羊肚菌种植大棚基地。

聚焦凝心聚力,在集体经济上出新绩。做优特色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以“一主两辅”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果蔬、生态茶叶、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完成了简家和花溪村肉牛养殖场项目建设,新增肉牛养殖200多头;管护精品水果500亩、茶叶500余亩,有效带动500余户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做优烤烟产业发展。以抓产业发展促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抓手,全面落实“四个一批”,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农业大发展目标,明确烤烟产业保数量、保质量、保产量、保销量任务。做优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加强联兴集体经济超市的运营监管,先后聘请专职营业员3名,累计销售额达220余万元,通过收益共开发公益性岗位86个,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引进外地客商,盘活雪花大棚和桐木岭生猪养殖场,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达16万元。目前全镇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均突破5万元。

深化资源整合,在乡村治理上破困局。用好“德治、法治、智治、自治”四治,通过立规定矩、示范引领、选树典型“三项举措”,引导群众更新婚丧观念、遏制不良风气、破除婚丧陋习。强化机制构建。结合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治理机制,积极整合村党员、群众代表和春晖人士等各方力量,配齐网格队伍,为乡村治理提供人员基础。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并广泛征求党员群众代表、春晖人士、毕业大学生等群体关于基层治理意见建议,将低价彩礼、厚养薄葬等系列良好习俗纳入村规民约,从制度上治理传统乱象。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利用“支部活动日+”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规范和治理城乡滥办酒席、关心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送医送教送技等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参与人数达600余人次。通过召开田坎会、坝坝会、板凳会等形式开展理论政策宣传166场。先后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200次。选树推广典型。积极推广红黑榜等做法,引导广大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将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维护环境等条款纳入村规民约,加强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孝老爱亲”“文明卫生”等模范户推荐评比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争做“文明村民”“道德模范”,同时结合理论宣传“二人讲”,组织各村大力学习身边榜样,宣传尊老爱幼好榜样,引导广大群众争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推进移风易俗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黄土镇雪花村“孝老爱亲,邻里和睦”院坝协商会。

“我们坚持要求全体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切实增强党建示范带动效应,持续巩固作风建设,不断强化提高镇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黄土镇党委书记崔旭说,“我们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职责,推动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抓好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强化党员意识,发挥模范作用;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继续加强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已有成效。重点围绕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落实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机制,提升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强化日常监督和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切实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更加务实高效,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目前,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打造青龙村特色小寨示范点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稳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统筹推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目前全镇所有丧事周期均在5天以内,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分别实施了花桥社区安置点污水处理项目;雪花村、竹园村、黄土社区通村通组公路维修项目;黄土社区内沙一组供水保障工程项目、青龙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花溪村精品水果园产业(通组)路硬化项目、黄土社区肉牛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高粱、辣椒种植补助等项目,解决了群众反映诉求强烈的交通、饮水、排污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抓治理、优环境,宜居宜业环境改善成果显著。抓民生、办实事,发展成果普惠共享。扎实做好承接省赋权乡镇工作,42项高频便民服务事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下放事项办结128件,办结率100%。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队伍,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5个村级党组织实行清单制服务,累计服务孤寡老人和残疾群体200余人次,化解信访矛盾问题50余起。

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2024年累计投入资金15万元,出动人员398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0余吨、村内沟渠15公里、农业生产废弃物6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97户,改造提升卫生厕所503户。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硬化和维修村组道路4.8公里,安装路灯90盏,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推进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尚。

党建引领,让这片英雄的土地迎来喜人的变迁;党建引领,让红色黄土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的黄土镇,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完美结合,在人居环境整治、弘扬文明乡风、做强集体经济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图景。

产业发展好“蜂”景 托起“甜蜜”致富梦

青山淌翠,绿野花香。在黄土镇勇敢村的一个养蜂场里,田书友正熟练而小心地运用收蜂篓和圆桶等工具,为自家养殖的中华蜜蜂进行分蜂操作。

田书友与山林、边角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和变迁。2022年6月7日,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给村里送来林下养蜂产业,200桶蜂蜜,养殖户赚了12万余元,这让田书友对养蜂产业更加信心十足。多年来,他和村民们醉心于养蜂产业,甜润爽怀的丝丝蜂蜜,让他和村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甜”。

黄土镇勇敢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蜂场村民正在采蜜。

地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土镇,曾经许多村民依赖伐木烧炭为生。“树干就是金钱,种一年苞谷,还不如烧炭的收入多。”勇敢村村民杨洪回忆起那段过往,感慨万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规定,烧炭不得不退出了历史舞台,杨洪和众多村民不得不重新寻找生计。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落实生态保护补偿,为群众争取大量生态补偿资金,极大地调动了大家保护生态的主动性。

田书友便是其中的先行者。2019年,他带领村民成立勇敢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初尝试饲养青蛙和泥鳅,但实践证明,林下养蜂才是更适合的选择。“我们出劳力,技术、蜂箱、场地选址等全部由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免费提供,收益归村里所有。”田书友说,大家养蜂的积极性都很高。

三年前,经过边学边干,田书友从养蜂新手成长为半个“养蜂专家”,还能指导村里群众养蜂。田书友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养蜂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有信心,为勇敢村的甜蜜事业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黄土镇生产的蜂蜜产品。

2022年6月,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得100万元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保护区内沿河黄土镇勇敢村、沙坪村和务川县红丝乡上坝村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探索一条有效利用保护区生态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之路。目前,保护区共5个村集体合作社参与养蜂,养殖蜜蜂1335桶 ,林区蜂农林下酿造“甜蜜生活”。如今,本来只是农民自给自足的养蜂事业,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政策扶持下,已然成为保护区内各村与农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

黄土镇因势利导,将相连的勇敢村、竹园村、沙坪村融合发展,凭借天然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蜂产业。如今,示范带动当地村民养殖中蜂760桶,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余万元。而这甜蜜的蜂蜜产业,正成为黄土镇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黄土镇村民在收割蜂蜜。

“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场地建设、蜂具等,通过专家人才授课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对蜂农们进行技术指导。”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晓宇说:“林下养蜂比种养殖业合适,目前,保护区内5个村林下养蜂,蜂农已有564户,共计饲养中蜂7012群。未来两年,我们将把蜜蜂产业全覆盖到在保护区的32个行政村。”

养蜂产业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非常适合山区养殖。黄土镇位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蜜源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异常优美,花木盛,蜜粉资源四季不断、品质优良,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群众素有蜜蜂养殖传统,产出的蜂蜜花香浓郁、味道甜润、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黄土镇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发展大户和村集体蜜蜂养殖产业,形成“村集体+个人”的养殖模式,把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将蜜蜂养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为进一步保障蜜蜂产业的健康发展,黄土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到务川自治县红丝乡等地进行调研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以更科学地规划、布局蜜蜂业生产区域,以更好的养殖技术、提高蜜蜂品质和产量,以更宽的销售渠道、打响黄土镇的蜜蜂品牌。目前,全镇蜜蜂养殖产业涉及8个村,蜜蜂养殖农户共有180多户,蜂箱3000多桶,年蜂蜜产量150吨。

黄土镇村民在收割蜂蜜。

今年54岁的杨洪结束8年打工生活,回乡继续酿自己的“甜蜜家园”,从试养4箱,预计逐渐扩大规模到50多箱。如今,守着这片山林,他不仅自己养蜂,还帮村里养蜂。杨洪自家养蜂收入破万元,加上在村合作社蜂场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再算上酿造的小锅酒,三份收入,他家每年就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黄土镇勇敢村紧紧围绕麻阳河保护区缓冲区这一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扶持,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养蜂产业发展模式,示范带动村民发展蜜蜂养殖,不断带动群众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黄土镇勇敢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蜂场村民正在采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斑秃”变林海,蜜香飘农家!当前,黄土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加大对蜜蜂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进优质蜂蜜企业,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的蜂蜜产业链。利用电商和自媒体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蜜蜂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群众收入,让蜜蜂产业成为黄土镇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幸福生活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竹园村党支部书记毛金波带头养蜂100多桶,示范带动村民发展蜜蜂养殖,户户实现了增收。大元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共同养蜂100多桶,2024年切割蜂蜜1600多斤,养蜂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又一主导产业。

一只蜂,撬动特色产业的甜蜜传奇。生态养蜂,成就革命老区黄土镇的千秋“甜蜜”事业。

欣欣向荣 灵动描绘山乡“蝶变”

站在海拔1100多米的简家村野茶坨千亩茶园山顶俯瞰,翠绿起伏的茶园环山绵延,如诗如画;山风吹拂,清新怡人,鸟鸣与林涛应和,宛如一首动人的歌谣。

春日的茶山上,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来自黄土社区的居民王平夫妇俩每天在这里采茶,当天可以得到200多元收入。“附近几个村寨的群众每天来茶山采摘茶青,采茶人最多一天有100多人,最少的村民每天也有100多元的收入。”承包经营这片茶园、来自“中国苔茶之乡”石阡县的茶园管理人员胡再友告诉记者,“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凉爽、生态良好,十分适宜优质茶叶生产。”

这是黄土镇大力描绘绿色生态、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的生动写照。

黄土镇简家村千亩茶园一角。

近年来,黄土镇坚持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进一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围绕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坚持绿色、清洁、高效发展思路,依托黄土镇10个村(社区)位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推进中蜂养殖,前胡、五倍子等中药材项目建设,全力把中蜂养殖产业培育成全镇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做优生态农业。坚持把生态理念贯穿农业产业全过程,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油菜、红薯、大豆等产业,增强产业韧性和活力。持续推进生态茶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做优“黄土高原绿茶、珍稀白茶”品牌,研发打造“黄土老鹰茶”品牌,推动“绿茶、老鹰茶”双轮齐驱,累计发展茶叶面积3000亩。

黄土镇简家村千亩茶园一角。

2024年种植高粱2000亩、烤烟2500亩、中药材800亩,粮食作物面积13899亩,完成700余亩茶叶的管护和采摘。养殖存栏牛2055头,生猪存栏8580头,白山羊存栏3970,家禽存栏8102羽。2024年底,全镇森林面积达到141.16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2.7%。

2025年粮食作物总面积25240亩,预计粮食作物总产量6793.88吨。其中小麦1350亩,马铃薯5800亩,水稻4070亩,玉米7400亩,红薯2090亩,大豆2400亩,高粱4000亩,杂粮杂豆80亩,花生2870亩,油菜2400亩,辣椒500亩;建立大元、汤家、平原、竹园等5个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示范点各1个,总面积1400亩。建立双龙村高标准农田项目1个,总面积350亩。

……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黄土镇鸟瞰图。

在黄土镇产业布局图上,原先零散的土地集聚成片,培育出欣欣向荣的各类产业。“土地流转不是简单的土地出租,而是一场农村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黄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杜尚会一边用手指着地图,一边介绍。

近年来,黄土镇充分利用独特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优势,主要围绕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种植产业,有茶叶3000亩、脆红李400亩、蜂糖李600亩、蜜橘800亩,前胡中药材种植800亩;养殖业主要有:年出栏4000头的生猪养殖场2个,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3个,年出栏5万只兔的养殖基地1个;全镇有蜜蜂养殖3000多桶。

当前,黄土镇坚持不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正进一步优化林下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林下经济功能,做强蜜蜂养殖产业,同时发展林下菌、林下药等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路。

在黄土镇村寨间穿行,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纵横相连,道路的两旁,花树繁茂,苍翠欲滴。不少人家的院落前,花坛长满花草;一幢幢风格迥异的楼房和传统民居,错落有致,院落干净整洁。一个个村寨的文化墙格外惹眼,或讲述村子的发展历程;或宣传国家法规、森林防火、交通安全、耕地保护;或宣传党的会议与东西部协作,号召村民跟党走,牢记历史感党恩;或宣传敬老爱幼和谐共处,这一切,共同构建了友好浓郁的乡村文化生活氛围。

黄土镇竹园村昌木池组。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群众的笑容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还能照顾老人生活、小孩读书,很满意了!”黄土社区居民杨女士在镇上一个酒店上班,“这些年日子变好了,人也自信开朗多了。”

当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的背后,是黄土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铿锵足音。

黄土镇的蝶变,已过上退休生活的杨老师是亲历者、建设者,更是见证者。他现在仍会时不时走到田间地头,去看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会在村里溜达,享受着美丽田园带来的身心愉悦。“现在的黄土镇越来越漂亮,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尤其是秋收时节在田间闻着稻谷飘香,心里特别舒服。”他说。

“路修好了,乡村产业强了,村子更漂亮了,乡亲们生活也更好了。”杨老师表示,“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黄土镇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以实干为笔、奋斗为墨,实干笃行,奋楫争先。今天的革命老区黄土镇,乡村经济繁花似锦,乡风文明浸润街巷,一幅山清水秀、村美民乐的新时代田园画卷让人流连忘返。站在新的起点上,黄土镇在奋力打造基础强镇、商贸活镇、产业富镇和沿河北部片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的“三镇一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幅幅“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铺展开来。

黄土镇平原村大槽。

黄土镇的炒红薯干、油糍粑粑、灰豆腐、牛肉汤锅、糯米水酒、土家苞谷烧等特色小吃名吃,在周边地区一直颇具声名,每到赶乡场的日子,黄土集场只见人潮涌动,此起彼伏的商贩叫卖声,交织成一曲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乐章。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商贸集散地,目前正进入科学规划布局,开启美丽乡村建设,对老街、新街进行亮化、美化,实施房屋提升、清洁治理工程,逐步提升场镇的整体颜值和品质。

漫步黄土镇,可见“蝶变”的精细笔触:美丽场镇建设、和美宜居乡村打造、“四好农村路”修建……在这里,能够体验乡村风情、感受青山绿水、品尝特色美食、欣赏乡村古韵。如今,传统与现代共鸣的田园之歌正在这里奏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叶飞

一审 阙成岱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