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事故调查结果未出,疑似“水军”搅乱舆论场?

大众网记者 金瞳 青岛报道

2025年3月29日,一辆搭载NOA(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小米SU7标准版发生严重事故,车辆撞击后起火致3人死亡。

时隔一周,在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的情况下,这场悲剧在网络上的讨论却开始“变味”,事故后各社交平台涌现大量标准化评论的异常现象,在对智驾的质疑之外,更将小米汽车推向“操控舆论”的争议漩涡。

事故细节与公众质疑的错位

根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时NOA系统检测到前方施工障碍物并发出警报,驾驶员在2秒内接管车辆但未能避免碰撞,最终以97km/h撞击水泥护栏。然而遇难者家属在社交平台控诉“车门锁死无法逃生”“电池爆燃致二次伤害”,与小米公布的“配备机械把手”“电池防护达标”等声明形成直接冲突。这种技术解释与生命追问的撕裂,在短视频平台#考编女孩的最后一程#等话题下被放大,单日播放量突破1.2亿次。

监测数据显示,事故相关讨论中“数据真实性”“责任归属”成为核心争议点。小米虽提交行驶日志,但拒绝第三方机构介入验证的操作,被舆论质疑为“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种数据解释权的垄断,与应急管理部“智驾不等于自驾”的警示形成呼应,暴露出行业监管的真空地带。

水军疑云:标准化话术的历史重演

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微博、抖音等平台突现大量相似评论,包括“等待调查结果”“技术发展需要包容”以及对比其他品牌新能源汽车事故等标准化话术,同时涌现“小米是唯一负责车企”“主动担责值得肯定”等雷同内容,IP地址同样呈现集群特征。

更值得关注的是舆论引导的双轨策略:在遇难者家属发声的帖子下,“理性分析派”账号批量质疑家属动机,甚至出现“碰瓷企业”等恶意揣测;而在技术讨论板块,则密集推送“夜间施工标识不清”“驾驶员操作失误”等责任稀释框架。这种精准的情感对冲,与小米官方声明的“深切哀悼”形成割裂,导致“水军洗地”成为事故话题第二大高频词。

数字化营销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企业营销拥抱数字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从本次事故前后来看,贯穿一辆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营销,却难以在社会责任上完成“闭环”。

一是营销话术误导,部分新能源车企宣传中“零接管”“解放双手”等模糊表述,可能诱导使消费者误将L2辅助驾驶视为自动驾驶。试驾环节重点展示“丝滑绕行”等场景,却弱化了夜间施工、突发障碍等系统局限性的教育。二是声誉维护的伦理危机,网络水军与推荐算法协同制造的“信息茧房”,使事故真相探索让位于情绪站队,进一步搅乱了舆论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整治网络水军力度,各网络社区平台均已依据2024年《清朗·网络平台算法治理专项行动》开通“水军行为”专项举报入口,作为媒体从业者,一方面我们再次呼吁,对于明显具备“水军”特征的发言账户,可按照平台规则进行举报,另一方面,对于违背道德和良知底线的部分疑似“水军洗地”的言论,我们将主动进行线索固证与定向举报,要求彻查涉事企业及关联账号矩阵,坚决捍卫公众知情权与网络空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