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科学教育激发校园创新活力

近日,记者走访呼和浩特市多所学校发现,随着科学教育在校园的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在探索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特色社团:构建科学实践新阵地
走进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充满科技感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令人眼前一亮。编程科技社团内,键盘敲击声与低声讨论交织,学生们正全神贯注地设计编程代码。“我们社团主要使用Scratch和Mind+等图形化编程工具,就像搭积木一样,让编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编程科技社团指导老师王老师介绍,“通过简易游戏开发、智能机器人控制等项目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编程逻辑,还在团队协作中培养了创新思维。”
在3D建模社团,记者看到学生们熟练操作建模软件,将创意转化为立体模型。一名学生兴奋地展示自己设计的创意文具模型:“以前觉得3D建模很遥远,现在通过社团学习,我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这种成就感太棒了!”而扎染社团则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学生运用数字化设计图案,再通过传统扎染技法呈现,让古老艺术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活力。
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教务处主任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社团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培养科学素养。”

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编程课堂现场
跨界融合:传统与科技碰撞火花
“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无人机又有哪些用途?”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东河附属小学,一场名为“逐梦蓝天,古韵今风——传承非遗纸鸢探索无人机科技”的活动火热开展。记者在现场看到,课堂上老师生动地讲述着非遗纸鸢的历史文化,从纸鸢的起源、用途到文化寓意,带领学生感受古人对飞翔的向往。
随后,中国校园健康行动无人机科普团队的专家为学生展示了从简易玩具无人机到专业级航拍、植保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原来无人机不仅能拍照,还能给农田施肥、巡查山林!”学生们惊叹于科技的力量。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亲手制作纸鸢,一名学生指着自己绘制的蛇形图案风筝说:“今年是蛇年,我希望这只风筝能带着我的科学梦飞向蓝天。”
操场上传来阵阵欢呼声,无人机与纸鸢同飞的场景将活动推向高潮。五彩斑斓的纸鸢与现代感十足的无人机在天空中交相辉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该校校长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领略现代科技力量,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意识。”
科技盛宴:点燃科学探索热情
4月17日,在玉泉区梁山街小学的校园科技节现场宛如一座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学乐园。内蒙古科技馆的老师们带来“隔空喝牛奶”大气压强科技秀,瞬间吸引全体学生的目光。紧接着,“乒乓球机关枪”实验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随着吹风机启动,乒乓球如子弹般从管道射出,击中目标,学生们的欢呼声、惊叹声此起彼伏。

玉泉区梁山街小学学生体验科普大篷车内的科教展品
科普大篷车内,力学、光学、电磁学等领域的新奇展品让学生目不暇接。“这个展品能让光线拐弯!太神奇了!”该校四年级1班学生孙凌威在光学展品前兴奋地说。科学实验展示区更是热闹非凡,“火云掌”“空气炮”等趣味实验让学生既紧张又兴奋。在老师的指导下,三年级学生申孟融戴上防护手套,尝试“火云掌”实验,当火焰在手掌腾起又迅速熄灭,他激动地说:“亲手体验到科学的神奇,感觉太酷了!”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节,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梁山街小学大队辅导员贾晓君表示,“未来,我们还将开展更多形式的科学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创新。”
从特色社团到跨界融合,从趣味实验到科技盛宴,呼和浩特市各学校通过多元化科学教育活动,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丨来源:青橙融媒(实习记者 若谷 文/图)
丨编辑:魏颖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