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先有人才后有企业 四方良性互动是杭州奇迹的密码

本报记者 吴清 北京 报道

近期,杭州作为冉冉升起的“AI之城”被全社会广泛讨论,日前浙江省政府与当地科技龙头企业阿里巴巴以及脱胎于阿里的蚂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样引发广泛关注。为什么是杭州? 3月31日,《中国经营报》对话资深专家,解读“杭州现象”。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看来,杭州近期的“出圈”是政府和企业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典型案例,“四方良性互动”正是“杭州奇迹”的密码。

杭州和阿里的双向奔赴

从宇树机器人刷屏到DeepSeek爆火出圈,杭州“六小龙”的异军突起让杭州在2025年春天火了一把,也让外界看到了杭州作为科创城市的巨大潜力。

杨开忠表示,从“新空间经济学”的视角看,杭州的崛起实际上就是人才、科技、地方品质和流动空间这四个方面互动内生的产物。

第一个因素是包容开放、尚才重商、自由灵动、富有魅力的地方品质。为什么阿里巴巴和“六小龙”能够在杭州产生?根在地方文化,跟杭州底蕴深厚的包容开放、重亲尚才、自由灵动的江南文化和“天堂”生活品牌密切相关。杭州地方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企业、市民双向奔赴、协同增效的杭州公共治理结构和能力。地方政府非常包容,可以听取来自企业和百姓的各种有益意见。政府提供的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吸收企业参与,最典型的就是杭州“城市大脑”吸收了阿里的建议。“当地市民、企业天然秉承开放包容,阿里、DeepSeek等开源一脉延续,这个非常重要。”杨开忠说。

第二个因素是人才集聚发展。不仅拥有人才辈出的土壤、浙大和阿里巴巴等这样的头部人才磁石,还有政府富有竞争力的吸引和集聚人才的政策。相关资料显示,杭州人才净流入的比例连续多年都是全国第一。

第三个因素是报酬递增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世纪之交以来,以阿里巴巴、浙大、科技园区等头部机构为“锚”,最终形成了“府—产—学—用良性互动、报酬递增、不断出诸如DeepSeek的新成果和新人才的城市级创新生态系统”。

第四个因素是链接全球、运作高效的流动空间。传统上杭州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奠定了良好流动空间的基础,最近20年左右来又发展出了云栖大会等全球性的科技盛会,让杭州全球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网络链接枢纽的优势不断增强。

“最终,在这四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下,杭州有了这样的突破和飞跃。在智能创新社会,任何一个成功的地方都要经营好这四方的良性互动。”杨开忠表示。

先有人才后有企业 先有马云后有阿里巴巴

杭州和阿里巴巴的相互成就也让人们开始思考:一个地方和当地龙头企业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杨开忠认为,如今是数字经济时代,跟传统工业时代的逻辑不一样,最重要的逻辑区别就是先有人才、还是先有企业。数字经济是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可以说是先有人才、后有企业,先有马云、后有阿里巴巴。马云是杭州本土文化里长出来的人才代表,没有这样的人才,很难产生阿里巴巴。”“杭州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把这个逻辑运用得很好,先有人才、后有企业,通过人才来吸引各种资本、创设企业。”杨开忠表示。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注重育才引智,人才及其家属都是注重生活品质的,因此城市要提升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提升地方品质。“杭州之所以能成为育才引智的高地,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它的城市品质,这是品质驱动发展的新逻辑。”杨开忠建议,地方政府应该深度关注地方品质的营造,争取形成地方品质、人才发展、科技创新多极联合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体系。

杨开忠还指出,站在企业的角度,在当今这样一个一体化、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企业一定要深耕本土—所在城市、区域和国家,善用本土,去挖掘各种可以利用的优势,增强自身在全球的竞争力。而从地方发展的角度看,地方竞争力核心在产业的竞争力,企业的成功是地方繁荣的基石,会给地方带来很多好处,包括就业、GDP和税收的增长,使地方品质、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还包括全球范围内不同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地方政府要善于通过改革开放传递和丰富企业竞争优势发展的本地力量。”杨开忠说。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