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49年放映5万场电影,他守护着三代人的童年记忆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守艺山东”系列。

还记得小时候夏天晚饭后的那场露天电影吗?夜色之下,幕布点亮,人头攒动、蒲扇飞摇,在场每个人的心弦,都被或催人泪下或跌宕起伏的电影情节牵动着。
这些年,通讯设备不断迭代、娱乐方式愈发丰富,露天电影似乎已成遥远回忆。而在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年近七旬的李成江却还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乡村老少的“电影梦”。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给乡亲们放电影。如果有下辈子,还要继续放!”近半个世纪,李成江凭借一车、一套设备,穿梭于夏格庄镇54个村庄,累计放映电影约5万场。
1977年的夏天,20岁的李成江第一次触摸到那台神秘的8.75毫米胶片放映机。“那时候全镇会放电影的不超过3个人,机器金贵得很,我跟师傅学了3个月才让碰。放的第一部电影是《闪闪的红星》,在政府大广场。”回忆起往昔,李成满是感慨,“三代人,都是我的观众。”李成江自豪地说,现在很多孩子看到他,还会称他为“放电影的爷爷”。
神圣的工作背后,也充满艰辛不易。最开始,每次电影放映前,李成江和师傅两人都需要用独轮车推着200多斤的设备下乡,最远一次推了10里地。遇到刮风下雨,泥路走不动,只能扛着设备一步一挪。后来换成自行车,运送设备容易了些,但因为要求人不离机,所以李成江总是一个村接一个村地放,最长一个月没回过家。尽管如此,每当看到屏幕支起后从四面涌来的村民,还未开映就层层叠叠摆放的马扎板凳,爬上树抢占“VIP席位”的孩子们,他总觉得一切值得。
“只要还有一个人想看,我就不能停!”9年前,李成江已满退休年龄,但是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在这个老本行奋斗。截至目前,他共参与电影放映5万场,“很多村庄我都去了很多遍,村子男女老少大人孩子都认识我。哪家门口种着什么树,哪个村子盛产什么农作物我都清楚。”李成江说。如今69岁的李成江,身形已不再挺拔,动作也不如之前利落,为了让电影放映事业后继有人,他开始倾囊相授自己的技术手艺,这些年,他已经带出了三十个徒弟。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放映,李成江见证了乡村文化的变迁,但在他家的储藏室里,至今仍珍藏着一套完整的老式放映设备和那辆功勋独轮车。已近50岁高龄的三镜头幻灯机,至今仍能清晰投射出当年的幻灯片。光影之中,折射出一代代人的美好回忆。
“今天晚上7点开始,先放两部科教片,每部差不多10分钟,接着就是故事片。”暮色将至,李成江边说边轻轻吹干海报上的墨迹。每天出门前,他都会亲手写一张放映海报,把它提前贴到村里,让大伙心里有数。小心翼翼将海报叠好放进挎包后,李成江驾着放映车,踏着晚霞,奔赴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光影之约。
(大众新闻·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王洪智 刘文 编辑 徐晨 设计 张海飞 实习生 孙凯歌)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30年坚守从“工”到“匠”,他是汽车维修界的“六边形战士”
开屏见“好”|百岁老兵胸前挂满军功章,却说自己很平凡
开屏见“好”|只因一句承诺,她替去世儿媳照顾患病亲家十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