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还念什么(率,本义已失,为何却既读“shuài”又读“lǜ”)

甲骨文、金文、小篆“率”字

“率”,是个很有意思的汉字——义项很多,读音也不少,最常用的就有两个——“shuài”和“lǜ”。

“率土”,是“国境”;“率先”,是“领头”;“率性”,是“依循本性”;“率意”,是“尽心”或“任意”,等等。

以上用法,现在都读作“shuài”。

“率更”,是掌管“漏刻”的“官职”,汉代即设,唐欧阳询曾任“太子率更令”;“圆周率”,是指“圆周”之“算法”,凡计算皆可称“率”;既又引申为“规格”“标准”,《礼记》《汉书》多有此用法。

这些用法,现在仍读作“lǜ”。

同为一个汉字,读音何以差别如此大呢?

“率”,《说文》曰:“捕鸟畢(毕)也。象丝网,上下其杆柄也。”

段玉裁《注》云:“‘畢’者,田网也(畢字本义),所以捕鸟,亦名‘率’。按:此篆本义不行。”

他说,“率”字“捕鸟网”这个本义,人们后来不用了。

瑞典有一个著名的汉文字学家叫高本汉,他有一部很有名的《汉文典》。其在“率”字目下也专门讲到:“《说文》说此字义为捕鸟的网,但无书证。如果《说文》不误,则此字为‘网’的象形”。他说,其他义项,就都是“假借”了。

汉字训诂,“书证”很重要。抑或许慎搜集到了证据而未能流传下来,也未可知,《说文》中有谬误,但他治学之严谨是负有盛名的。

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甲骨卜辞中已有“率”字,的确似“网”之象形。

可是,甲骨文中“率”字,业已是“跟随”和“率领”之义了。

可知,“率”是个“丢失”了造字“初心”的字。

殷商之时,“率”,已作为“部首”造字,如“䢦”,即“遵循”“跟随”之义。

后来的金文、小篆中,又有以“率”为部首所造的字,如“彳亍”中间加一个“率”字,这个字现在打不出来了,见上图,是“将帅”之“帅”的原字;如“膟”,在《礼记·郊特牲》中,指“肠间的脂肪”,等等。

段玉裁说,上面这些字,在先秦典籍中,大多用“率”字,如“将帅”不写为“将+彳亍中间一个率”,而写为“将率”;遵循、跟随之“䢦”,亦写为“率”。

“帅”的本义是头上戴的“佩巾”,先秦时,也多假借为“将帅”和“䢦”。长此以往,“将帅”成了固定词汇,原字反而难寻,“帅”如同“率”一样也“本义不行”了。

古人何以如此?

第一,叫“同音假借”。

第二,叫“书写从简”。

“同音假借”,是从殷商开始就有的“书写简化”传统。

那么,“率”古音怎么读?

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将“率”归入第十六部,“帅”,亦在此部。

唐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考证了《周易》《尚书》《周礼》《左传》等十四部先秦文献,其云:“率,音律。”

段玉裁以《诗经》为例,说,“莅”“率”同韵。

“蟋蟀”的“蟀”,当为魏晋之后才有的字。汉字前,“蟀”写为“上帅下虫”,读为“lǜ”,《说文》中收录了这个字。

汉语汉字中,有一个重要的组词和韵律的规律,叫“双声叠韵”。“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则指“韵母”相同或相近。

“蟋蟀”古时读为“xī lǜ”,亦符合“叠韵”规律,与“莅”“率”在《诗经》中押韵同理。

“率”字读音的变化,应该“小变”开始于隋唐之前,“大变”发生于唐宋之后。

《集韵》《韵会》《正韵》等注“率”字,为“力遂切,音‘类’”。这就是现在所发的“lèi”这个读音了。

同时,声母也发生了变化。

《集韵》《韵会》《正韵》等又将“率”的某些用法,注为“所律切”“朔律切”,声母由“l”变成了“s”或“sh”。

金代韩道昭所著《五音集韵》中,将“率”注为“所滑切,音刷”。

这就与今天的读音“shuài”,非常之接近了。

元至明清,唐宋开始的“古白话”大普及,也是汉语汉字读音的基本定型时期,这从“北方曲艺十三辙”便可看出,尽管几大系方言依然存在且仍很具生命力。

“率”之既读“shuài”又读“lǜ”,就是这样经数千年延续发展而来的——其中既有传承,又有演化,还有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