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新生·西湖分类美学①|垃圾分类缘何成居民“新社交”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实习生 吴思睿 通讯员 谢雯艳 刘宇
编者按:
万物新生,让每一次随手投都精准抵达未来!这是西湖的分类美学与绿色时尚。
今年以来,杭州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制度约束、习惯养成、系统推进、循序渐进原则,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1-6月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88.09%,易腐垃圾清运量占比32.75%,回收利用率71%。目前,全区打造了11个“一小区一亮点”的高质量生活垃圾分类小区。
潮新闻今起开设专题《万物新生·西湖分类美学》,走进西湖区垃圾分类的先行先试小区,解读西湖的分类美学及出圈密码。
首篇我们聚焦灵隐街道老小区玉古路139号的分类“新社交”。

吴思睿 方力 摄
“在玉古路139号小区,每一件垃圾都是等待被唤醒的资源。”
社工邓虹是西湖区灵隐街道垃圾分类星级达人,她粲然一笑。
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在这个老小区,每月两次的便民循环市集已经成为不少居民日常交流的新话题。随着西湖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制度,这项活动正悄然变为居民间的社交期待,重塑着邻里关系与社区互动模式。
源头减量,实现“一物多用、物尽其用”,就是灵隐街道推崇的分类美学。通过“以物置物‘换’醒低碳”的形式,将其他垃圾中可再次循环的物品提炼出来,进行有效整合后提供给有需求的人,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活动充满生活烟火气,让许多闲置物品重新焕发了价值。

灵隐街道供图
“家里总有些闲置的东西,比如多余的水壶、电饭煲等,卖不上价钱,扔了又可惜,通过活动循环流通起来,大家都得实惠。”居民王女士说,有需要的邻居可以低价购买也可以进行物品互换。现场堪称热闹非凡,居民们三三两两围在摊位前挑选旧物。
一位姐姐兴奋地说:“我淘到一个电饭煲,才花了二十块钱,平时买新的最少也要一百元。”
从“任务式执行”到“社交化参与”的转变,也提升了老年居民的主动参与度。有的阿姨会带上家里的水果分享给邻居,垃圾分类也成了联络感情的纽带,大家自然而然强化了旧物循环的理念。
“以物置物”提供了不少情绪价值,邻里互动频率显著提升。
除了线下的循环市集,社区还创建了一个线上社群,方便居民随时随地进行物品交换。在群里,大家可以发布自己手头的闲置物品信息,低价出售或互相交换。
宝妈方女士说,家里的孩子很快长大了,很多玩具、书本还簇新的就闲置了,这时候在群里发布,就可以轻松找到需要的人,把东西流转到下一站。
更让方女士没想到的是:“原本只是为了减少浪费,却因此认识了许多同频的宝妈,现在周末还有互动。”
在暑期中,社区策划的活动很多,教小朋友们用废旧纸板制作收纳盒,用咖啡渣手工制作手串,这也成为社区社交的“新引擎”。
阳光下,玉古路139号小区显得特别明亮和整洁,目前垃圾分类参与率已超过90%。
“当垃圾分类能带来社交价值,居民的参与动力就从‘要我分’变成了‘我要分’。”相关专家表示,这种社交属性不仅强化了垃圾分类的推广效果,更在社区中构建起环保共识,形成良性互动的社区文化。
灵隐街道也在探索,随着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推进,如何进一步挖掘其社交价值,搭建更多元的互动平台,或将成为未来社区治理与环保推广的重要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