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昌明镇:百亩黄姜种植忙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期,在昌明镇的3个坝区,一片繁忙景象,30余名群众正有序开展黄姜种植,搬运姜种、翻犁垄地、排布姜种、施撒肥料……大家两两一组,分工协作,有条不紊。

“种植黄姜垄地的深度和宽度最为关键,深度在25到30公分左右,间距不能超过15公分。”在都六村高标准农田里,来自惠水县的种植大户龙玉开奔走垄间传技授艺。他说道:“今年计划在都六村种植120亩贵州二黄姜,预计亩产可达6000斤左右,产量高,收益可观。本次种植的贵州二黄姜将采取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方式,销售至惠水、湖南、重庆等省内外,总产值可达150万元。”

“都六村始终坚持党建示范引领,采用“大户+村合作社+农户”的农田流转模式,将120亩农田以每亩95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种植黄姜。同时,种植黄姜也带动了本村群众的就业,基地每天用工高达30人,本次用工时长为15天左右,用工期间每人可收入1800元。引进黄姜种植项目,既能有效利用我村的闲置农田,又能有效带动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双渠道实现增收。”都六村副主任王水平说道。

据悉,都六村以“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流转农田,充分发挥农田的利用率,同时,采用“水稻+生姜”轮作的种植模式,通过栽种不同作物,不断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群众收入。
“我在这里负责放姜、撒肥料,一天能挣100元,离家又近,我已经做得5天啊。”谷凌村67岁的赵光秀说道。
在谷凌村生姜种植基地里,同样来自惠水县的生姜种植大户蔡顺华介绍道:“贵州二黄姜作为经济作物,收益可观,本次在谷凌村计划种植150余亩。同时,我们也积极对接村委会,组织本村以及周边村等30余名群众在基地务工,每天用工成本在4000元左右。”

据了解,昌明镇积极引进黄姜种植产业,在都六村、谷凌村、桐荡村等3个村流转近400亩农田用于规模化种植黄姜,合理利用农田种植经济作物,提高农田利用率。通过建立“产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订单化销售。
近年来,昌明镇扎实推进春季田管、春耕备耕等工作,立足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高效益经济作物,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下一步,昌明镇将持续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通讯员 潘佩佳 毛清
编辑 莫宇
二审 虞思滔
三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