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虹口、一个北外滩 | 陈祖恩




本文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北外滩:历史与风景》作者自序,配图均选自该书。
虹口因虹口港而得名。
明初,上海浦北段流入吴淞江的出口处被称为“洪口”。清顺治年间,“洪口”改称“虹口”,原上海浦北段遂称“虹口港”。虹口港不是一个港,而是一条河,北至嘉兴路桥接俞泾浦,南汇黄浦江。此后,沿虹口港一带,即今北外滩地区,被泛称为“虹口”。明清之际,虹口港两岸为船民停舟、渔民晒网之地,稍入内始为农田村舍。

虹口码头俯瞰图
开埠以后,虹口襟黄浦江而带苏州河的区位优势得以发挥,成为在上海近代化进程中贸易和航运的绝佳之地,水陆并进,交通天下。在此意义上,上海开埠得风气之先,而捷足先登者,非虹口莫属。
虹口的地缘文脉,源远流长。外国侨民沓至,外省移民纷入,华洋杂处,五方会聚,外来文化缘此而长驱直入,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这种融合即极具海派特色的“虹口文化”产生的基础。

沈家湾救火会
在近代上海历史上,虹口满载厚重的人文篇章。黄浦江码头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起航之地,无数学子由此赴欧美、东洋等国留学,在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中,虹口码头亦是上海拥抱世界的港湾。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中,虹口是红色文化的源头,革命使命的初心之地,国歌在这里孕育,国旗在这里诞生,红色基因铸就了虹口的精神。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虹口的教育、文学、电影、体育、戏剧、出版均是上海独特的流派与载体。

外白渡桥与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
以教育而言,虹口教育开办早,门类全。1881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开办中西书院,1899年,叶澄衷捐资创办澄衷蒙学堂,成为上海第一所由国人开办的学校。民国元年冬,刘海粟等在乍浦路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中国最早的新型美术院校。教育遗产,是所有社会文化遗产中最可宝贵的文化财富。

融光大戏院,今国际电影院
虹口不仅聚集大量文化名人,留存历史文化革命史迹、旧址、名人故居多达二百多处,优秀历史建筑近百处,可谓是精品荟萃,体现了中西交融、海纳百川的海派创新力量。

扆虹园,今巴金图书馆
作为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发展的热土,改革开放,给予虹口注入黄金般灿烂的活力。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虹口将旧区改造与宏大场景相结合,承担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使命,“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正是虹口生命力延伸的动力,作为未来上海发展的重要区域,虹口无限光明。

1923年重建的三角地菜场
虹口的历史,启于前世,期于今生,无论是区域形成,发展过程,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涵,抑或风情习俗,都是上海近代历史的缩影。“海派启虹口,沧桑期宏图”,就此而言,感受上海,从虹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