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双向激励,共护一泓清水

【各地扫描】

无人机每小时巡航一次,14座自动监测站实时传回数据,卫星遥感则捕捉着植被覆盖变化。哪块田、哪条河有问题,系统15分钟内就能预警……

在海南三亚赤田水库供水灌溉工程管理处的大屏幕上,一组实时数据正动态跳动,背后是一套覆盖“天空地”的智慧监测网络在无声运转。

赤田水库横跨三亚市海棠区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保亭县)两地,供水量占三亚市城市饮用水的55%,超过90%的范围都在保亭县境内。

过去,流域上游居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处理不完善,长期直排入河,导致水库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021年,海南建立起省市县协调联动机制,赤田水库上下游“互相瞪眼”的治理僵局被打破,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到“协同攻坚”的转变。

自此,三亚与保亭携手探索“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新机制,将补偿资金与水质、水量及治理行动挂钩。

水质越好、行动越实,补偿越多。在2022年至2024年第一个考核期内,每年省财政出资1.1亿元,三亚市政府出资0.6亿元,保亭县政府出资0.3亿元,总额为6亿元,形成赤田水库流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池”,依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开展下一年度双向奖补扣缴资金分配。

“这套机制的核心是‘双向激励’,既让上游保护者得实惠,也让下游受益者尽责任。既调动了上下游地区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也为治理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海南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张静说,首个考核期内,保亭因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获得5.16亿元补偿,三亚也拿到0.84亿元用于下游治理。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水库流域总体水质连续三年保持为优,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水质优级断面比例达历史最好水平。

与此同时,在水域上游的保亭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林下套种魔芋、菌菇等经济作物的农户越来越多,精心培育的“赤田”生态品牌声名渐起。

(本报记者 王晓樱 本报通讯员 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