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助力“乡村事”新闻化?

□王晨雅(重庆大学)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岭镇发布了福建省首个乡镇电视AI播报,推出乡土版“新闻联播”。新闻内容聚焦当地村民的“身边人、身边事”,涵盖春季防火、防汛课堂、反诈知识科普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一乡土版“AI新闻联播”的智能媒体实践,为AI助力“乡村事”新闻化提供了新思路。
满足村民信息需求,AI推动“乡村事”新闻化进程。长期以来,村民身边的诸多事件难以转化为新闻,根源在于媒体资源有限。记者无法掌握所有地区发生的事件,只能依据新闻要素筛选合适内容进行报道,力求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随着DeepSeek、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乡镇媒体仅凭普通终端就能实现智能采编。
在新闻生产环节,AI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将村民口述转化为新闻文稿;虚拟数字人系统让新闻主播录入面部特征后,便能自动播报新闻;AI剪辑软件还能将手机拍摄的素材加工成专业新闻报道。在AI技术的辅助下,乡镇媒体机构大幅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让“乡村事”新闻化变得更加简洁高效,精准对接村民真正关心和需要的信息。
技术赋能“乡村记者”,AI助力乡土版“新闻联播”共制共享。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与移动设备的普及,村民用手机拍摄生活素材,就能成为“乡村记者”。无论是村庄的设施建设,还是个人的婚丧嫁娶,这些与村民息息相关的“身边事”,经AI加工后都能登上乡土版“新闻联播”。
AI工具的“输入-输出”问答模式与自然语言识别功能,使个人制作AI新闻成为可能,乡土版“新闻联播”的制作范围也从乡镇延伸到村庄。当村民参与新闻生产,传统新闻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全民记者-智能加工-社区共享”的对话生态。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乡村反诈宣传、天气预警等信息服务的精准度,还培育了村民的主体意识,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
“新闻”见证历史,AI保障乡土版“新闻联播”连续化。新闻的价值在于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随着AI技术发展,乡村新闻也可实现连续化、日常化生产。乡土版“新闻联播”将村庄的春种秋收、村务决议、民俗活动等碎片化信息,转化为持续性的新闻流,让曾经易逝的村庄记忆定格为具体可循的集体档案。在AI新闻汇成的历史档案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一段时间内乡镇的生活变迁、独特风俗文化以及村民的生命轨迹。
随着AI与新闻实践的深度融合,低成本、高效率报道乡村变化与村民日常大小事成为现实。在AI的辅助下,偏远乡镇不再是“信息荒漠”,田间地头的故事得以记录,公共事务与每位村民紧密相连。连续报道的乡土版“新闻联播”,终将成为每个乡镇、每个村庄独特的“历史档案”。以数字技术重建“乡土”,或许正是AI赋能乡村新闻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