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眼里,邯郸,新!新!新!

今年“五一”假期,我市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各地提前谋划、精心组织,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景区景点游人如织、文化活动体验升级,绘就了一幅充实、丰富的文旅画卷。

市民扆来格欣喜之余,以邯郸人的视角解锁了这场文旅盛宴的新密码。

当战国的编钟穿越千年,在邯郸道的青石板上敲响;当千架无人机在夜空中勾勒出“微笑邯郸”的璀璨画卷;当身着红色战国袍的“赵国公主”以温婉笑意迎接着八方来客……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邯郸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科技共鸣的文旅盛宴,向世界展现了千年古都的蓬勃生机与创新活力。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记忆的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书写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曹楚琦 摄

文化为魂:历史长河中的鲜活表达

邯郸的“五一”,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漫步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战国袍的红色身影与古街的灰墙黛瓦相映成趣。身着华服的志愿者化身“赵国公主”,以沉浸式导览串联起成语典故、历史遗迹,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触摸邯郸的文脉。邯郸市美术馆广场的“来邯郸见一‘面’”市集,将武安拽面、永年驴肉卷饼等非遗美食与鲜花面食创意结合,舌尖上的“太行山珍宴”让游客大快朵颐。而在广府古城、娲皇宫等景区,非遗傩戏、太极拳表演与AR技术交融,千年技艺在光影中焕发新生。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邯郸礼宴”的创意设计。以“黄粱美梦”“胡服骑射”等成语为灵感,宴席摆盘融入磁州窑纹样与战国漆器元素,一筷一盏皆成文化注脚。这种将饮食升华为艺术体验的巧思,正是邯郸深挖文化IP、讲好本土故事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智慧文旅的创新实践

当临漳鲲乐湾景区的机器人导游用流利的方言讲解磁州窑历史,当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的智能机器狗与游客互动卖萌,科技的浪潮正为传统文旅注入新动能。千架无人机在夜空中变幻出“成语典故”“城市地标”等主题光影秀,3D裸眼技术让“微笑邯郸”地标跃动于现实,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惊叹于科技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科技不仅点亮了夜空,更重塑了游览体验。通过“自游邯郸”小程序,游客可一键预约战国袍变装、领取景区礼包;公交系统与文旅服务无缝衔接,穿战国袍即可免费乘坐47条公交线路,串联起16个免首道门票的景区。这种“科技+服务”的模式,既缓解了假期拥堵压力,也让“一部手机游邯郸”成为现实。

记者邱勇慧 摄

服务提质:宾至如归的暖心细节

邯郸的“五一”,处处彰显着城市温度。47300余个公共停车位免费开放,机关单位内部车位向游客敞开怀抱,破解了“停车难”的痛点。7条旅游直通车专线从高铁站、大剧院直达广府古城、娲皇宫等景区,21路、33路等4条主干公交线路延长运营至午夜,让“最后一公里”出行无忧。

更令人感动的是“柔性执法”的温度。对外地车辆轻微违停、未系安全带等行为,执法人员以教育代替处罚,一句“邯郸欢迎您”消融了陌生感。这种“管理即服务”的理念,让游客从细节中感受到邯郸的包容与诚意。

全民共舞:城市魅力的多元共振

文旅盛宴的成功,离不开全民参与的热情。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在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展演刚柔并济的东方韵律,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皮影等技艺,大学生志愿者用双语讲解邯郸故事……市民既是文化传承者,也是城市形象代言人。

市场主体的创新同样亮眼。大名县推出十大板块200余项文旅活动,曲周县以光影科技激活成语文化,磁县打造“亲子研学+生态露营”新场景。全市9条乡村旅游线路串联起石堰梯田、古村民宿,让游客在涉县王金庄的石屋群中感受时光静好,在磁县溢泉湖的渔舟唱晚里体会诗意栖居。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创新、全民共享”的模式,构建起全域旅游的生态图谱。

未来可期:从“流量”到“留量”的思考

“五一”假期的辉煌,既是邯郸文旅融合的阶段性成果,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需持续深耕三大方向:一是文化IP的深度开发。以“战国袍”为符号,延伸文创产品链;以成语典故为母题,打造实景演艺品牌,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二是科技体验的迭代升级。探索元宇宙、VR技术在景区的应用,构建“虚实共生”的文旅新场景。三是服务生态的完善。优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培育夜间经济、研学旅游等新业态,让“来了不想走”成为常态。

这个“五一”,邯郸用一场“力”与“美”的交响,诠释了“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深刻内涵。当战国的编钟与无人机的光影共鸣,当千年石堰梯田与现代露营基地辉映,邯郸正以文化自信为底气、以科技创新为羽翼,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出发,都必将抵达更辽阔的远方。

扆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