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快语| 食堂绞肉机生蛆,校园食品安全漏洞为啥堵不住?

图片源于网络。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5月23日,有网友反映,浙江宁波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食堂的绞肉机中有大量蠕动的活蛆,画面不忍直视。当晚,余姚市联合调查组通报称,情况属实,系该绞肉机在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及时规范清洗导致。目前,学校已对食堂进行全面消杀、清理。但暴露出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不能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近年来,针对一些地方学校时有发生的“臭肉”、过期牛奶、临期大米等食品安全问题,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并与家长、社会协同发力,共同守护学生饮食健康。可以说,呵护“校园餐”安全,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但仍有人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校园食品安全防线,不仅触动了家长的敏感神经,更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复杂多样。一些学校食堂在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存在管理漏洞,导致食材不新鲜、加工不规范等问题频发;部分学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应急预案,使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尽管各地陆续推广实行局长陪餐制、校长陪餐制、家长陪餐制,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发现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立行立改固然重要,长效治理更为关键。学校需强化食堂监管,建立食品安全制度,确保食材可靠、加工规范,定期开展卫生检查与食品检测,及时消除隐患。主管部门应加强学校周边食品经营监管,严惩违规行为,形成强力震慑。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推行“明厨亮灶”,对食堂各环节全程监控追溯。学校将食品安全纳入日常教学,以课堂与实践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护能力。

一个小小的学校食堂,承载的不仅是家长的期盼,也是未来的希望。夯实责任,加强监管,形成常态制度,重拳出击惩治违法违规者,堵住校园食品安全漏洞,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