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稀土成首个被纳入出口管制的两用物质 业内:预计带动中重稀土价格上涨|行业动态
财联社4月5日讯(记者 汪斌)继稀土进口矿纳入管控后,我国对稀土的出口管控也在加强。
4月4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并于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据公告,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的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涵盖金属、合金、靶材、氧化物、化合物等多种形态。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中国稀土出口以轻稀土为主,出口量最大的轻稀土元素包括镧、铈、钕等;其次是部分中重稀土元素,如镨、镝、铽等。从出口目的地看,轻稀土主要销往美国、日本、荷兰等,中重稀土则主要流向日本、韩国等。
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美国主要从中国进口镧、铈等轻稀土,此次实施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可能对日本稀土进口的影响较大。
有分析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和其它小金属对比,此次实施出口管制的7类中重稀土,海外基本没有生产,但用途挺广。中重稀土出口量受限制以后,预计将对国内稀土价格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可能为前期拉涨,后期调整,未来持续涨价。中重稀土因战略价值高、政策管制趋严,未来或逐步转向高端应用和间接出口。”
财联社记者关注到,2024年12月,中国对锑等物项实行出口管制,进一步加剧了海内外价差。Wind数据显示,今年3月,内盘锑锭价格飙升至16.25万元/吨,但外盘锑价已高达37.23万元/吨,内外盘价差超过21万元/吨。
据中信建投证券3月16日发布的研报称,“中国管制锑品出口——外盘锑价上涨——‘面粉比面包贵’,国内减少外矿进口——内盘缺货锑价上涨”逻辑链条仍在持续。”
近年来,中国正在强化对稀土的出口管控。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此前我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主要是上游的冶炼分离技术。从出口产品形态看,轻稀土主要以氧化物、碳酸盐及初级合金形式出口,而中重稀土更多以高附加值产品如钕铁硼永磁材料间接出口。
公开资料显示,稀土是全球争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精尖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全球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稀土的战略价值迅速提升,已经成为大国资源竞争和产业博弈的重要对象。我国作为全球唯一具备稀土全产业链产品生产能力的国家,系列政策出台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内稀土安全供给。
2024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正式实施。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条例实施后,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成为第一个被明确纳入出口管制的两用物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当日表示,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对其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
稀土是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等17个元素的总称,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根据稀土元素原子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矿物中共生情况和不同的离子半径可产生不同性质的特征,17种稀土元素可分为轻稀土、中重稀土两大类。其中,中重稀土由于价值高储量少,比轻稀土更宝贵。
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主导全球稀土供应链,控制着约70%的全球稀土产量及90%的稀土精炼产能。另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稀土产量达24万吨,约占全球三分之二,而储量达4400万吨,占全球40%。
从分布来看,中国稀土资源整体呈现南重北轻的特点。其中,轻稀土集中在内蒙古、四川等地,离子型稀土(重稀土)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占全球重稀土储量的80%以上。
(财联社记者 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