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生命航道:淋巴静脉吻合术破解肢体淋巴水肿治疗困局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血管外科十年攻坚纪实

被忽视的“生命航道危机”:

淋巴水肿之痛

淋巴系统是人体复杂循环网络中重要的“生命航道”,承担着运输相当于全身血浆量的组织液与代谢废物的重任。然而,一旦因恶性肿瘤治疗、先天缺陷或放射性治疗等致其阻塞,肢体淋巴水肿便悄然降临——肿胀的肢体不仅是生理的负担,更是患者尊严与生活希望的双重崩塌。

据统计,全球约2.5亿人受淋巴水肿困扰,其中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水肿占比超60%。传统加压包扎、物理按摩等疗法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逆转纤维化进程,患者常陷入“治疗—复发—恶化”的恶性循环,长期面临“治标难治本”的困境。淋巴水肿也因此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

破局之光:

淋巴静脉吻合术的显微革命

2015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在学科带头人杜建时教授的带领下,于东北地区率先引入淋巴静脉吻合术(Lymphaticovenous Anastomosis, LVA),以显微外科技术重建淋巴回流通道,为患者打开了生理性治愈的希望之门,成为国内较早成立淋巴水肿亚专科的专业科室。

技术核心:

毫米级生命通道的精准再造

淋巴静脉吻合术的出现,改写了传统疗法“治标难治本”的困境。通过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技术,锁定直径仅200—800微米的功能性淋巴管,避开纤维化区域,开启“精准导航”。通过高倍显微镜,将淋巴管与邻近微小静脉精准吻合,建立淋巴液向静脉系统的直接引流通道,构建“显微立交桥”,重塑“淋巴—静脉回流”,消除淋巴液聚积导致感染的病理基础。患者术后即刻消肿缓解症状,部分逆转组织纤维化,形成阶梯式疗效保障,达到“双重防护”。

十年间,团队累计完成LVA手术3000余例,患者术后肢体周径平均缩减40%—80%,感染发生率下降90%,临床疗效达国内领先水平。

东北旗舰:

从技术攻坚到全周期生态体系

作为吉林省血管外科临床重点专科、长春市“十四五”医学重点专科,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血管外科依托三大科研平台——吉林省淋巴管疾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吉林省淋巴外科疾病重点实验室及吉林省淋巴外科工程实验室,构建了覆盖“防—诊—治—康”的全周期管理体系。通过预防前移,建立肿瘤术后淋巴水肿风险评估模型,早期干预降低发病率。通过精准诊断,联合超声、MRI淋巴造影与功能学检测,实现分型分期个体化诊疗。通过康复闭环,术后定制压力治疗、功能锻炼及心理支持方案,助力患者重返社会。

杜建时教授曾感慨道:“淋巴水肿治疗绝非单一手术可终结,需以系统思维整合技术创新、数据管理与人文关怀,让患者从身体到心灵重获自由。”

仁术济世:

显微视野中的生命尊严

在一台历时3小时的LVA手术中,主刀医师需在显微镜下完成6—8组淋巴管与静脉的吻合,每一针的误差必须控制在0.1mm以内。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医者匠心与耐心的极致考验。47岁的乳腺癌术后患者李女士,左臂肿胀如桶。接受LVA手术后,她的手臂周径一周内减少6cm,终于能再次拥抱女儿。“消肿的不只是手臂,更是压在心里十年的石头。”李女士的感慨,道出3000余例患者的共同心声。

未来之路:

从区域引领到国际坐标

从2015年成立淋巴水肿亚专科,到如今成为东北地区血管淋巴外科旗舰单位,团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首创将“no-tuch技术、临时性淋巴管扩张术”应用于淋巴静脉吻合术,提高了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远期通畅率。团队整合多年经验,实现了对病人的标准化、个体化治疗。“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做手术数量的领跑者,更要成为淋巴医学研究的思想策源地。”杜建时教授如是说。

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血管外科的显微视野中,淋巴静脉吻合术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尊严的修复之旅。从微米级管腔的精准对接,到十年来3000余例患者的希望重生,这条“生命航道”的重建之路,正以仁心与科技为双翼,托起无数患者重新绽放的人生。

来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