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孤岛”到“文化共生”:宁波探索中东欧文旅协同新范式

在宁波老外滩的“中欧文化联创实验室内”,一场名为“数字海丝:从明州到多瑙河”的展览正引发国际关注。通过AR技术,游客佩戴智能设备即可“穿越”至匈牙利佩奇市古堡,观看宁波宋代海商与欧洲骑士的虚拟贸易谈判;轻触屏幕,保加利亚玫瑰精油制作过程与宁波金银彩绣技艺以全息投影交织呈现……这一场景背后,是宁波研究团队提出的“技术-文化-制度”协同框架——以数字化破除资源错配,以柔性政策消解制度摩擦,以青年共创培育文化共识。

研究团队负责人介绍,宁波已建成覆盖10个县市区的“中东欧文旅资源云平台”,通过GIS热力图分析游客行为,结合KANO模型量化需求偏好,精准定位资源开发盲区。例如,慈溪市依托青瓷文化数据,与波兰陶瓷名城博莱斯瓦维茨联合推出“双城茶器”系列,器身镌刻中波双语诗歌,内置NFC芯片可溯源创作故事,首批产品预售即告罄。在制度层面,梅山保税港区试行的“14天免签+职业资质互认”政策成效显著,已有23名匈牙利策展人、塞尔维亚非遗传承人通过绿色通道入境,参与宁波博物馆“中东欧文明季”策展工作。

资本协同是另一突破点。全国首个“跨境文旅众筹平台”上线后,宁波市民可小额投资中东欧项目,如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古城AR导览开发、罗马尼亚吸血鬼城堡主题剧本杀等。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资金透明,政府配套“文旅合作引导基金”承担劣后风险,目前累计募资超12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跟投比例达1:5。

“宁波经验证明,文旅合作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明对话的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评价称,其“政策协同区+分层策略矩阵”模式已引起东盟国家关注,马来西亚槟城正借鉴宁波方案设计“中马数字文旅试验区”。据悉,宁波计划三年内培养500名“跨文化传播大使”,推动100家中东欧企业接入云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旅融合创新高地。